培训动态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动态 > 行业资讯

四渡赤水纪念馆:持续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发布时间: 2024-10-23 作者: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转载自学习强国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1935年,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历时三个多月转战川黔滇3省,四渡赤水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创造了中外战争..的奇迹,成就了长征史诗中的精彩篇章。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在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与敌军展开激战,面对敌人持续增援的不利局面,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来的行军路线,按照毛主席的决策,西进赤水,一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作为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之一,习水县的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厚重。就在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镇一隅,坐落着四渡赤水纪念馆。

自2009年..开放以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一件件红色文物,既诉说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也见证了这里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收集+保护 守护红色根脉

89年薪火相传,红军在长征路上留下的印迹,也赋予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丰富的红色资源。

自2005年建馆以来,四渡赤水纪念馆一直在努力收集、整理革命文物,通过下乡寻找文物线索、对外征集、联系红军后代捐赠、联系其他场馆等形式开展文物征集工作。

2018年,四渡赤水纪念馆和“..头条”合作开展的“寻找革命烈士后人”,为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寻找后人。


远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南塘村的陈炜,通过这次寻访找到了爷爷陈先多烈士;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瑞明村的杨庆红找到了家里苦盼数十年却渺无音讯的杨衍邦烈士……

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刘军表示,在为革命烈士寻找到后人的同时,也收集到了更多的文物,比如陈炜就将保存完好的陈先多烈士的老照片捐赠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烈士、敬仰烈士,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2年,罗有荣将军(长征中任红一军团二师二团连政治指导员)的儿子罗建民在重走长征路时,把父亲的笔记本捐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后来,将军的子女又把父亲的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长征挂图》也捐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

2019年,74岁的习水老人张德高将老红军黄万先及其后代写给他爷爷张先安、父亲张志贤以及他自己的10封书信,捐赠给四渡赤水纪念馆。


目前四渡赤水纪念馆有藏品5211件/套,收集到的每件藏品,一件不能少,一件不能损坏,是纪念馆工作的根本。为此,四渡赤水纪念馆开展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馆内建立离线检测分析系统,综合对各种文物保存环境因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分析;安装无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展厅展品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紫外线光照等数据,便于及时调控;更换展厅部分珍贵文物展柜,对原有展柜进行密封性改造和灯具更换,珍贵文物展柜安装低反射玻璃;在展厅展柜内配置微环境调控设备……

通过提升库房设备,配置文物修复设备,为文物展陈和保存环境创造更好条件,提升库房文物保存质量,..文物安全。

数字化+沉浸式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文物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既是文物保护的进一步需求,也是发挥文物价值的必然需要。让革命文物更真切地被人们所理解和认知,正是近年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创新突破的方向。

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四渡赤水纪念馆把实际需求与文物展示利用充分融合,突出亮点。实施了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智慧博物馆系统建设等项目。  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住居、朱德住居、土城盐号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习水航运博物馆、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实施了全景热点采集。纪念馆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扫描数字化采集处理、二维亿像素级高清信息采集处理以及珍贵文物中英高保真音频录制采集处理,革命文物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出来。例如,以三维建模的方式,真实还原了整个土城革命旧址群的所有场馆,在手机上即可云参观整个革命旧址群。


纪念馆还建立了线上云展览和革命文物3D数字化展示利用,将临时展览、专题展览等做了线上数字化展厅,并对展厅进行设计改造,构建红色革命文物数字化集中展示区。建立了包括数字资源管理、藏品管理、四渡赤水红色资源数据库中心等于一体的智慧博物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四渡赤水纪念馆智能化管理。  传统展览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中,观众的体验性、互动性与新技术的结合成为项目的亮点。

“红色记忆”革命文物资源互动大屏系统,采用....的3D建模技术全方位、..向游客展示四渡赤水纪念馆馆藏文物。

“四渡赤水战役”多媒体地图展示讲解系统利用LED屏幕,以3D动画演示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艰险历程。

..AI魔拍技术被运用于“红色温情”场景中,让游客互动“参与”到四渡赤水战役当中。AR技术的运用,使得《红色征途》教育读本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纸上,通过扫码,内容变成3D模型进入手机当中,让游客以更熟悉的方式去了解四渡赤水战役。

以前不能触摸的文物,变成可以通过电子屏幕360度观看和触摸的虚拟展品……科技化、互动化、沉浸式,种种新方式、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纪念馆不仅实现红色革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也让展示内容更为生动和形象,提高数字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观众能力。

2024年上半年,已有26万多人次的游客进馆参观、体验,尤其受到年轻游客和青少年游客青睐。数字化展陈在给观众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提升广大群众对革命文物及红色文化的思想认识。

展陈+文创 讲好红色故事

展览和开发文创是新时代革命纪念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把革命文物用好用活的两个重要方向。四渡赤水纪念馆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通过深挖文物内涵,做活文物展陈,开发文物文创,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向展厅。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始终坚持加强研究,深入发掘红军长征文化和古镇千年历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陆续推出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红军医院、赤水河盐文化等10余个专题陈列。


四渡赤水纪念馆先后与..一大纪念馆、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黑龙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2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合作,引进“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周恩来生平业绩展”“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等20多个展览。

同时,四渡赤水纪念馆策划“四渡赤水出奇兵”“巾帼铁流——长征女红军”“四渡赤水光耀千秋”等专题展览,在10多个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部队、大专院校进行临展和巡展,向外界展示四渡赤水历史、讲述红军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四渡赤水纪念馆还设计开发了“得意之笔”“得意之章”等文创产品,实现将展览带回家,将故事带回家,将传承记心间。

结合展览内容,四渡赤水纪念馆以网上展馆的形式,通过网站、微信平台向观众推送基本陈列内容,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还利用线上《文物故事展播》《微党课》,线下“七进四送双服务”、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故事会、“土城记忆”小剧场等活动,讲述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红色标杆、文化窗口、教育基地、度假中心”,围绕这一定位,四渡赤水纪念馆在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的基础上,持续深挖土城及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讲好红色故事,让民众循着故事来、带着信仰走,引起观众的精神共鸣,以文育人。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李俊 谢庆宇 刘航 王琳

贵公网安备 52030202001550号